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,增强文化自信,围绕举旗帜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兴文化、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”。中国电影业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文化产业,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肩负促进人民文化自觉、文化认同、文化自信的使命与责任。中国电影人应根据《“十四五”中国电影发展规划》做好电影文本选择、电影叙事方式、电影传播渠道等方面工作,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,构建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认同再到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,汇聚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力量。
选好中国故事,形成文化自觉。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。中国电影的文本选择应着力于思想性,以中国文化主张为导向获取叙事素材,优先选择蕴含思想、富有感悟的内容,引导民众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自觉。
中国电影人在创作文本时应形成文化自觉。一是增强历史自觉,坚定文化自信。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中国电影应坚持客观礼敬的态度和科学扬弃的精神传承民族文化,提取展现民族精神的内容进行创作生产,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自信底蕴,推出既传承历史文化,又注重现代转型的优秀作品,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衔接。二是坚持对革命文化红色基因的自觉弘扬。革命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源泉。中国电影选取先辈人物、著名战事和国家事件为电影文本进行创作时,应观照主旋律意识与新时代要求,彰显中国革命文化中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,推出既塑造中国精神,又凝聚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。三是坚持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自觉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根基的时代文化。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化、时代化发展。中国电影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为素材,扎根人民,洞悉生活,结合国家目前正在解决的关键问题,突出呈现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奋斗历程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大国担当,推出彰显建设成就和中国价值的优秀作品。
讲好中国故事,增强文化认同。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。中国文化的现实性和超越性与电影艺术的特质具有耦合性。中国电影可运用蒙太奇手法发挥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优势,促进人们改善行为习惯、提升思维方式,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,增强人民文化认同,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的群众基础。
中国电影人在进行艺术表达时应促进文化认同。一是以审美提升艺术感染力。中国电影应把握细分受众的审美情趣,以丰富的视听之美增强感染力,以风格类型、情节结构、叙事角度和创新形式增强艺术表达力。如在叙事结构铺陈中,将惊涛骇浪的战争题材与百姓的烟火命运相结合,将残酷的现实主义题材和喜剧效果相结合,在工业水准表现上,展现高科技制造成果,用更真实的场景布局、更震撼的视听感受、更先进的科幻手段展现电影的艺术表现力,增强感染力。二是以真实引发情感共鸣。电影具有鲜明的主体性,是主体通过对客观世界的重新建构来剖析现实、表达情感的美学。中国电影应聚焦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(如脱贫攻坚、改革开放、大国外交等),强调普通人物的形象建构,勾勒出现实生活中有缺点的英雄人物和有伟大追求的平凡人,使人物书写更丰富、更立体,增强个体生存的代入感,促进观众情感与时代同频共振。三是以价值观认同提升引导力。价值观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核心。中国电影应当发挥其教育性,通过制造媒体议程,设置讨论话题,打造时代意蕴深刻的作品,启发观众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,增强民族认同感;启发观众领悟革命文化的号召力,引导观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、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关系,厚植家国情怀;引导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共振,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,为中国式现代化培根铸魂。
讲懂中国故事,坚定文化自信。电影作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媒介,应秉承“各美其美”“美美与共”的文化情怀,坚持平等、互通、互知、互鉴的态度,呈现中华文化之美,展现其独特性、开放性与包容性,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传播正能量,让世界读懂中国故事,形成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。
中国电影人在推广电影走向世界时应坚守文化自信。一是以文化安全作为重要抓手。中国电影应成为展现国家自然景观、人文风貌、历史发展、国家理念等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,着力建构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,以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化共融。二是以求真崇善的特色文化作为突破口。如某些影片可尝试以家庭、家乡到民族、国家的“家文化”构建叙事体系,使观影者产生共鸣,以开放包容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。三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跨文化传播。国家应增强对电影创作和传播渠道国际合作的扶持和支持力度,精准把握全球电影受众的共通认知,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。
(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“新时代我国青年知识分子实现新使命的社会角色研究”(18YJA710011)阶段性成果)
(作者系必赢国际官方入口会计学院、bwin必赢登录入口官网新时代思政教育研究中心教授)